第一章 電磁兼容緒論 1
1.1 電磁干擾與電磁污染的危害案 例 2
1.2 電磁兼容的含義 7
1.2.1 電磁干擾與電磁騷擾 7
1.2.2 電磁兼容的含義 8
1.2.3 系統電磁兼容性 9
1.3 電磁兼容學科的發展歷史透視 9
1.3.1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 9
1.3.2 第二次世界大戰及其以后的25年 10
1.3.3 20世紀60年代后 11
1.3.4 中國電磁兼容發展概況 13
1.4 電磁兼容學科的研究內容 14
1.5 電磁兼容學科的特點 17
第二章 電磁兼容基本概念 19
2.1 基本電磁兼容術語 20
2.1.1 一般術語 20
2.1.2 噪聲與干擾術語 20
2.1.3 發射術語 22
2.1.4 電磁兼容性術語 23
2.1.5 相關術語之間的關系 26
2.2 造成電磁干擾的條件 26
2.2.1 電磁干擾三要素 26
2.2.2 敏感設備 28
2.3 測量單位及換算關系 30
2.3.1 功率 30
2.3.2 電壓 31
2.3.3 電流 31
2.3.4 功率密度 32
2.3.5 電場強度、磁場強度 32
2.4 電磁騷擾源 33
2.4.1 電磁騷擾源的分類 33
2.4.2 自然電磁騷擾源 34
2.4.3 人為電磁騷擾源 35
2.5 電磁騷擾的性質 37
2.5.1 頻譜寬度 37
2.5.2 幅度或電平 37
2.5.3 波形 37
2.5.4 出現率 38
2.5.5 輻射騷擾的極化特性 38
2.5.6 輻射騷擾的方向特性 38
2.5.7 天線有效面積 38
2.6 電磁環境 38
2.6.1 環境的電磁現象 39
2.6.2 端口的概念 40
2.6.3 環境分類與設備位置 41
第三章 電磁騷擾的耦合與傳輸理論 43
3.1 電磁騷擾的耦合途徑 44
3.2 傳導耦合的基本原理 45
3.2.1 電路性耦合 45
3.2.2 電容性耦合 47
3.2.3 電感性耦合 50
3.3 電磁輻射的基本理論 54
3.3.1 電磁輻射的物理概念 54
3.3.2 基本振子電磁場分布的一 般表示式 55
3.3.3 近區場與遠區場 57
3.3.4 近區和遠區的轉換區 59
3.3.5 高阻抗場和低阻抗場 60
3.4 近場的阻抗 61
3.4.1 電基本振子近場的波阻抗 61
3.4.2 磁基本振子近場的波阻抗 62
3.5 輻射耦合 64
3.5.1 導體的天線效應 64
3.5.2 輻射耦合方式 65
第四章 電磁兼容性控制 67
4.1 分析和解決電磁兼容性問題的 一般方法 68
4.1.1 問題解決法 68
4.1.2 規范法 69
4.1.3 系統法 69
4.2 電磁騷擾的抑制策略 70
4.3 空間分離 71
4.4 時間分隔 71
4.5 頻率劃分和管制 72
4.5.1 頻譜管制 72
4.5.2 濾波 73
4.5.3 頻率調制 73
4.5.4 數字傳輸 73
4.5.5 光電傳輸 74
4.6 電氣隔離 74
第五章 屏蔽理論及其應用 75
5.1 電磁屏蔽原理 76
5.1.1 電磁屏蔽的類型 76
5.1.2 靜電屏蔽 76
5.1.3 交變電場的屏蔽 77
5.1.4 低頻磁場的屏蔽 78
5.1.5 高頻磁場的屏蔽 80
5.1.6 電磁屏蔽 82
5.2 屏蔽效能 83
5.2.1 屏蔽效能的表示 83
5.2.2 屏蔽效能的計算方法 83
5.3 無限長磁性材料圓柱腔的靜磁 屏蔽效能 84
5.3.1 圓柱腔內的靜磁場 84
5.3.2 圓柱腔的靜磁屏蔽效能分 析 86
5.3.3 圓柱腔的靜磁屏蔽效能計 算實例 86
|
5.4 低頻磁屏蔽效能的近似計算 87
5.4.1 矩形截面屏蔽盒的低頻磁屏蔽效能 87
5.4.2 圓柱形及球形殼體低頻磁屏蔽效能的 近似計算 88
5.5 計算屏蔽效能的電路方法 89
5.5.1 低頻屏蔽問題的定性討論 90
5.5.2 屏蔽的電路方法 91
5.6 屏蔽的平面波模型 97
5.6.1 導體平板的屏蔽效能 97
5.6.2 平面波模型推廣到非理想屏蔽結構 100
5.6.3 屏蔽效能計算的解析法 101
5.7 孔縫電磁泄漏 104
5.7.1 金屬板縫隙的電磁泄漏 105
5.7.2 金屬板孔隙的電磁泄漏 106
5.7.3 截止波導管的屏蔽效能 108
5.7.4 孔陣的電磁屏蔽效能 109
5.7.5 通風窗孔的屏蔽效能 111
5.8 抑制電磁泄漏的工程措施 113
第六章 接地技術及其應用 117
6.1 接地及其分類 118
6.1.1 接地的概念 118
6.1.2 接地的要求 118
6.1.3 接地的分類 119
6.2 安全接地 119
6.2.1 設備安全接地 119
6.2.2 接零保護接地 120
6.2.3 防雷接地 121
6.2.4 安全接地的有效性 121
6.3 導體阻抗的頻率特性 122
6.3.1 直流電阻與交流電阻關系的廣義描述 122
6.3.2 導體電感 123
6.3.3 搭接條的選擇 124
6.4 信號接地 125
6.4.1 單點接地 126
6.4.2 多點接地 127
6.4.3 混合接地 128
6.4.4 懸浮接地 129
6.5 屏蔽體接地 129
6.5.1 放大器屏蔽盒的接地 129
6.5.2 電纜屏蔽層的接地 130
6.5.3 電纜屏蔽層的一端接地與兩端接地 132
6.6 地回路干擾 134
6.6.1 接地公共阻抗產生的干擾 134
6.6.2 地電流與地電壓的形成 135
6.7 接地點選擇 136
6.7.1 放大器與信號源的接地點選擇 136
6.7.2 多級電路接地點的選擇 137
6.7.3 諧振回路接地點的選擇 138
6.8 地回路干擾的抑制措施 138
6.8.1 隔離變壓器 139
6.8.2 縱向扼流圈 140
6.8.3 光電耦合器 142
6.8.4 差分平衡電路 143
第七章 搭接技術及其應用 145
7.1 搭接的一般概念 146
7.2 搭接的有效性 148
7.3 搭接的實施 150
7.3.1 搭接的電化學腐蝕原理 150
7.3.2 搭接表面的清理和防腐涂覆 150
7.3.3 搭接的加工方法 151
7.4 搭接的設計 151
7.5 搭接質量的測試 155
第八章 濾波技術及其應用 157
8.1 濾波器的類型 158
8.1.1 濾波器的工作原理 158
8.1.2 濾波器的類型 158
8.1.3 EMI濾波器的特點 159
8.2 濾波器的特性 159
8.3 反射式濾波器 161
8.4 吸收式濾波器 164
8.5 電源線濾波器 168
8.5.1 共模干擾和差模干擾 168
8.5.2 電源線濾波器的網絡結構 169
8.6 濾波器的安裝 171
第九章 傳導干擾的傳輸線響應 173
9.1 傳導干擾的集總激勵源和分布激勵源 174
9.2 傳輸線模和天線模的響應 175
9.2.1 雙導體與多導體傳輸線 175
9.2.2 傳輸線模和天線模的響應 176
9.3 均勻傳輸線段的等效二端口網絡表示 177
9.3.1 雙導體傳輸線的電報方程解 178
9.3.2 雙導體傳輸線的等效兩端口網絡表示 178
9.4 集總電磁干擾源激勵的傳導干擾響應 179
9.4.1 任意位置激勵的傳導干擾響應 179
9.4.2 加載傳輸線的電壓反射系數 180
9.4.3 傳輸線上任意點的集總電磁干擾源產 生的傳導響應 181
9.4.4 電壓源激勵的傳輸線響應計算實例 183
9.5 傳導干擾的負載響應及其矩陣表示 184
9.5.1 有限長傳輸線端接負載的傳導干擾響 應 184
9.5.2 負載響應的矩陣表示 184
9.5.3 負載頻域電壓響應的計算實例 185
9.6 傳導干擾的傳輸線模型驗證 186
參考文獻 1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