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贊九秩,傳承初心丨居高聲遠,躬身篤行——國家教學名師梁昌洪
編者按:百年征程波瀾壯闊,九秩西電風華正茂。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電子工程學院起源于1952年創辦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通信工程學院的雷達工程系,是國內最早開設雷達、微波天線、電子對抗等專業的院系之一。經過70年的建設發展,形成了鮮明的電子與信息學科特色和優勢,在雷達、天線與微波、信息安全、人工智能等領域取得了一批重大標志性成果,培養了一大批院士、高級管理者、專業領軍人才和三萬多名相關領域的優秀校友,為國家建設和社會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
近年來,電子工程學院傳承西電紅色血脈,積極營造“立德、精業、創新、引領”的辦學文化,在建校九十周年之際,學院開辟“禮贊九秩,傳承初心”專欄,系列報道數十年來各專業開拓者、學科建設者、突出貢獻者的事跡材料,展現學院前輩為國奉獻、砥礪奮進的情懷與擔當,并以此激勵全體電院人團結拼搏、奉獻一流,為建黨百年和建校九十周年貢獻電院力量。
—————————————————————————————————————————————————————————————
居高聲遠,躬身篤行
——記首屆國家教學名師梁昌洪教授
梁昌洪,男,中共黨員,1943年12月生于上海,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電子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當代電子信息領域著名教育家。1965年畢業于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電信工程學院(現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物理系。1967年7月研究生畢業后留校任教。1980年至1982年在美國紐約Syracuse大學做訪問學者。1992年至2002年,任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校長。
梁教授是IEEE高級會員,長期從事微波和電磁領域的研究和教學。他治學嚴謹、學識淵博,曾入選首屆國家教學名師、省級教學名師、校級教學名師,并榮獲全國優秀留學回國人員、全國人民教師獎章、全國電子工業勞動模范、陜西省優秀黨員專家和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等稱號。他講授的《微波技術基礎》課程入選首屆國家精品課程,《科學的精神與方法》課程入選國家精品視頻公開課程,他所指導的團隊是國家級微波教學團隊。
矢志科研,勇于創新,數十年碩果累累
幾十年來,梁昌洪在微波和電磁領域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性成果,特別是在計算微波、非線性電磁學、微波網絡理論及其在重大微波工程實踐中的應用方面尤為突出。這與他認真嚴謹的治學態度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是分不開的。
科研方面,先后獲得省部級科技成果獎12項;在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發表重要論文300余篇,其中,SCI檢索收錄160余篇,EI檢索收錄200余篇,出版專(譯)著18部;承擔國家級科研項目20余項。梁教授學識淵博,為人親和,桃李滿天下。他先后指導博士后10余名,博士研究生60余名,碩士研究生100余名,還多次為省內外眾多高校及我校青年骨干教師舉辦教學示范課,培養了一大批教學和科研骨干,所培養的學生中已有中科院院士1名(崔鐵軍院士)。
1967年,梁昌洪從西北電訊工程學院(現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電磁場與微波技術專業畢業后留校。1970年到1975年間,他參加了“海用相控陣雷達”工程,主持了這個工程的關鍵器件“高功率鐵氧體數字移相器”的研制,并成功地解決了高功率與Shull非線性損耗效應的矛盾,使實際器件性能達到當時的國際先進水平。這個雷達的整機后來還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梁昌洪團隊負責我國海軍首艘航母多路耦合設備的研制,承擔國產預警機電磁兼容性分析等國家重大戰略工程。
1982年,梁昌洪從美國學成歸來。我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讓他焦急不已,他決心奮起直追寫一本計算微波方面的專業書。由于日常工作繁忙,著書只能見縫插針。經過數年的努力,到1985年10月,國內第一本計算機與微波相結合的專著——《計算微波》終于問世。書一出版,立即受到業內的重視與好評。1987年,《計算微波》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次年又榮獲首屆全國優秀教材獎。如今,這本書已經成為相關領域研究人員的案頭必備之書。
深入淺出,循循善誘,畢生心力獻杏壇
在教學方面,梁教授擅長用最淺顯的語言講述深奧的科學原理。多年的搞科研經歷,對他后來的教學幫助很大。梁昌洪曾回憶說:“搞科研時我做的是相控雷達,經常接觸工人師傅,要告訴他們怎么做微波元件,電磁波怎么走,為什么會反射,等等。為了能給工人師傅講明白,我動了很多腦子,逐漸學會了用最淺顯的語言把深奧的原理說出來。后來,我把這個方法運用到教學中,立即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975年,學院招收了一批工農兵學員,缺一名輔導教師。由于工農兵學員學術底子薄,理解力有限,所以對教師的授課能力有著更高的要求。別人視為畏途,他卻毫不推辭。由于授課深入淺出,理論聯系實際,他進而成為學員們最喜愛的老師。
為了提高業務素質。梁老師數十年如一日堅持手寫教案和教學筆記。他的教案和筆記,筆跡整潔、插畫生動、內容前沿而實用,不僅在校內外備受贊賞,甚至遠播海外,廣為流傳。尤其是手繪插畫,堪稱一絕。這些插畫不但畫得細致入微,而且極富設計感,對教學活動助益很大。
梁老師不光教學筆記寫得好,課堂上更是寫得一手漂亮的板書。和其他理工科教師所寫的板書不同,梁昌洪的板書形式很活潑,很有個人風格。他用紅色、黃色標示主旨,白色書寫內容。除了文字、公式、圖表外,還畫有形象生動的漫畫。譬如用“矮胖子”表達體重、“瘦高個”代表身高;就連牛頓、愛因斯坦的肖像也被他請上了黑板。梁老師的板書色彩鮮麗,內容明晰,不同的板塊或工整、或飛揚,組合起來就像一曲美妙的樂章,令人難忘。
梁老師布置課后作業也非常別致。他很少布置課后習題,卻往往留下一些具有探討性質的問題,使用這種方法啟發學生的新思維,鼓勵他們多思考,多提問,多產生新想法。
史學大家陳寅恪曾經說過這么一句話:“書上有的不講,別人講過的不講,自己講過的也不講”。人稱“三不講”原則。梁昌洪對此論深為服膺。他說:“我比不上他,我只能要求自己每門課都認真準備,講之前都重新備課,每次都力爭有新內容、新思想。”
嚴謹治學,筆耕不輟,名山事業惠后學
梁昌洪老師除了教書育人,畢生重視著書立說。截至目前,已經出版了科學專著、經典教材、科普讀物和科學精神探索著作18本。其中《計算微波》獲得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首屆全國優秀教材獎。這部書寫于上世紀八十年代,是梁教授的發軔之作。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本書還有手稿珍藏版,全部手寫完成,字跡俊秀,圖文并茂,用功之深,令人驚嘆。既是一部經典教材,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書法作品。
他還出版有《工程數學札記系列》叢書。包括《矢算場論札記》(科學出版社,2007)、《復變函數札記》(科學出版社,2011)、《矩陣論札記》(科學出版社,2014)、《概率論札記》(科學出版社,2014)和《橢球函數札記》(科學出版社,2014)。這套叢書,涉及的領域雖然不同,但都有著共同的追求目標——希望能在數學和工程之間架設一座可以自由跨越的橋梁。近年來,他還陸續續出版了《電磁理論前沿探索札記》(電子工業出版社,2012)、《微波五講》(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等學術專著。
除了專業理論書籍之外,梁老師還出版了《話說對稱》、《話說極限》等面向大眾的科普書籍。梁教授在書中深入淺出的講解,引人入勝,甚至連中學生也能較輕松地理解。
《科學隨想錄》《科學漫談錄》則是梁教授多年來開設的“科學的精神與方法論”課程(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程)的總結和提煉。這本書講述了一系列科學家的故事,是一部激勵青年學子勇于探索、敢于攀登科學高峰的佳作。
吳培亨院士評價說:“梁昌洪教授數十年如一日,精心治學、筆耕不輟、成果豐碩,令人欽佩。”目前梁教授的著作已經收入西電圖書館的“西軍電文庫”。
老驥千里,壯心猶在,科學精神薪火傳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隨著講課內容越來越多,接觸的領域越來越廣,與學生的交流越來越深,梁昌洪逐漸意識到:高等教育不僅要教給學生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向他們傳播科學的精神與方法。這不但是老一輩科研人薪火相傳的殷切期望,更是新時代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擔當。
擔負這項工作,需要開闊的學術視野,學貫中西的深厚學養和薪火相傳的使命擔當。梁昌洪不懼挑戰,率領團隊打造了了文理結合的“科學的精神與方法”系列專題講座。講座共分為45講,近90場,梁昌洪全部親力親為。講座以人物為線索,通過介紹國內外著名科學家的人生歷程和科研經歷,剖析科學巨匠們的研究方法,以及他們對待科學的嚴謹態度和偉大獻身精神,內容涉及“毛澤東的矛盾分析方法”、“華羅庚直接法”、“楊振寧的中西融合法”等。講座開講以來深受學生喜愛,場場爆滿,進而覆蓋到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國防科技大學、東南大學、電子科技大學、中國海洋大學等多所省內外高校。該課程主體分為線上和線下兩部分。線上課程上傳至網絡,學生可自行學習。線下課程主要是現場互動,梁老師當面解疑答惑。直到2021年,78歲的梁昌洪仍然深入在教育一線。他將全部的智慧和精力都傾注在他深愛的教育事業上。
講座中,梁昌洪還以王安石的名篇《游褒禪山記》為切入點,向同學們揭示了攀登科學高峰的三個必要條件:要有志、要有力、要有物相之。梁昌洪說:“志向、實力、外力輔助,一樣不可缺少。從事科學研究,首先要具備的就是獻身精神。”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梁昌洪對同學們說:“我想講的科學的精神與方法大約有15種,現在才剛剛開始。要知道,對青年學生來說,見到世界比學到世界更重要。知道差距在哪里,才有可能超越。”
以身作則,以德樹人,春風化雨愛無疆
梁昌洪不僅學養深厚,更有以身作則的育人風范。在擔任校長期間,盡管行政工作繁忙,但他以身作則,率先為本科生講授基礎課,為青年教師樹立了良好的榜樣。他的學生說,梁老師上課總是提前半小時到教室。別人不解,他解釋說,人到,心到。我比學生早到半小時,就能更好地進入講課狀態。學生看見老師來這么早,有些拖沓的下次也就不敢遲到了。
梁昌洪愛教學,更愛學生。生活中,他和愛人張月蘭對待學生就像對待自己的孩子。2003年非典時期,學校實施了封閉管理。梁老師擔心學生們吃不好,幾乎每周都會燉一大鍋紅燒肉,拿上很多鹵雞蛋、夾饃,跟愛人一起送到實驗室,為學生補充營養。電子工程學院李龍老師是梁老師的研究生,他回憶當時經常受邀到梁老師家吃飯。張師母是揚州人,做得一手好菜,總能讓他大飽口福。春天的時候,還能在老師家吃到薺菜餛飩,這樣讓在外求學的學生感受到了父母般的溫暖。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變老。” 十多年前,梁昌洪教授的妻子張月蘭女士因病導致記憶衰退,生活自理能力逐漸喪失。自此之后,梁老師時刻都陪伴在妻子身邊。無論是教室里、實驗室中、報告會上、校內的小路邊,學生們總能看到兩位老人手挽著手、相伴相依的身影。鶼鰈情深,相濡以沫。梁昌洪曾經動情地對學生說,在他求學、當校長期間,忙碌使他難以分身照料家里和孩子,一直是張老師一人忙里忙外、操持家務。如今,她生病了,他就想一直陪著她,付出全部去照顧她,為她去營造那個記憶中忙碌而又溫馨的家。
這份人間真情讓學生們無不為之動容。在學生們的心目當中,梁老師不僅是他們求知路上的學術之師,更是人生路上的道德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