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贊九秩,傳承初心丨古稀之年 不忘初心——李玉山
編者按:百年征程波瀾壯闊,九秩西電風華正茂。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電子工程學院起源于1952年創辦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通信工程學院的雷達工程系,是國內最早開設雷達、微波天線、電子對抗等專業的院系之一。經過70年的建設發展,形成了鮮明的電子與信息學科特色和優勢,在雷達、天線與微波、信息安全、人工智能等領域取得了一批重大標志性成果,培養了一大批院士、高級管理者、專業領軍人才和三萬多名相關領域的優秀校友,為國家建設和社會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
近年來,電子工程學院傳承西電紅色血脈,積極營造“立德、精業、創新、引領”的辦學文化,在建校九十周年之際,學院開辟“禮贊九秩,傳承初心”專欄,系列報道數十年來各專業開拓者、學科建設者、突出貢獻者的事跡材料,展現學院前輩為國奉獻、砥礪奮進的情懷與擔當,并以此激勵全體電院人團結拼搏、奉獻一流,為建黨百年和建校九十周年貢獻電院力量。
————————————————————————————
古稀之年 不忘初心——李玉山
■采訪:張聞功/于涵悅 文字整理:張聞功
記者:您是在哈軍工完成本科學習的,您能談談當時的報考制度是怎樣的?
李玉山:哈軍工是由中央軍委和毛主席創建于一九五三年,首任校長是開國元勛陳賡大將。當時哈軍工的入學標準分為德智體三個門檻,只有三項都合格才會被錄取。德是指思想政治方面,智主要看高考分數,體是指身體素質。哈軍工的高考分數是按照清華的錄取標準,身體素質按照部隊入伍標準。我父親在1948年入黨,母親是工人,我在河南省重點高中完成高中階段的學習,并且在班級擔當學習委員,高考均分82.5分也達到了要求。
我報考的時候,哈軍工空軍工程系政委曹守裕上校擔任當年哈軍工河南招生組組長,在開封計劃招收九名。他帶領招生組于高考前直接到開封一高挑出十四名候選人,高考后又根據高考成績選定七人正式錄取。當年哈軍工分為五個系:空軍工程系、海軍工程系、導彈工程系、原子工程系和電子工程系,我來到了電子工程系。哈軍工一直貫徹陳賡校長所提的兩老辦校,老革命加老教授,“你有長征兩萬五,我有十年寒窗苦”,學風很好。在哈軍工求學期間,幾乎所有的節假日我都是在教室和圖書館度過的。本科時取得了全班最好成績——全優,每門課都是五分。
哈軍工給我留下的主要財富是扎實的數學和外語基本功,以致終生受用不盡。在中學期間,我們年級是一半學英語,一半學俄語,我學的是英語,到了大學期間,我堅持閱讀國外文獻。哈軍工的數學是空前的,它一共有540學時,比如說高等數學這門課,我們學習的是菲赫金哥爾茨微積分簡明教程,去國外學習交流時,那些外國教授對我們的數學能力驚嘆不已。
記者:1968年-1979年期間,您在貴州083基地做研究開發,這十一年的工作經歷有什么感受?
李玉山:要特別感謝貴州的這段工作經歷,它對我后續的科研學習都產生了重大影響。簡單來說,這十一年的工作經歷培養了我堅韌不拔的性格和扎實的技術基礎。當時國內外環境形勢嚴峻,在1968年我從哈軍工的電子工程系畢業,積極響應國家“大三線建設”的號召,將國家利益放在第一位,跟隨大批熱血青年奔赴貴州搞建設搞研究。當時的政策是“靠山、分散、隱蔽”,剛到貴州,我們到了一個偏遠山區,野蛇野兔到處都是,物資匱乏,生活條件很差。我兒子生病沒有條件醫治,只能送回河南老家養病。不光是我,很多同志都面臨著困難,一開始我們白天進山建洞,開山放炮打石頭,晚上住牛棚,牛在下面,我們睡在上面。每天懷著滿腔熱血,喊著“巍巍苗嶺春雷動、小沖山寨盡朝暉”“下雨當流汗、刮風當電扇”等一連串豪言壯語。雖然當時生活條件很差,但我們的精神面貌都很好,充滿了干勁,大家都是為了國家利益選擇了“大三線建設”,算得上是志同道合。閑暇時間,我沒有放棄學習,始終堅持看書讀文獻,數字電路和模擬電路是我經常看的書,這也為我以后考研成功打下了基礎。
另外,在貴州打下的扎實技術基礎,對我以后研究信號完整性產生了影響。在工作中,工程項目會出現很多課本沒有說明的問題,這會導致課本原理和實際操作有些許出入。在做岸炮雷達的試制工作時,試制組因一個線路串擾問題耽擱了很久,我排查時發現干擾太嚴重了,顯示器不能正常工作,這個就是信號完整性最基本的問題,也是一個雛形問題。當時解決干擾的三大法寶是:屏蔽、接地和濾波,我就一項一項排查,在一堆線纜里找到了一根控制線,將其換成屏蔽線解決了這個攔路虎。
記者:您是如何與西電結緣的?作為國內“電路、信號與系統”首批碩士學位畢業生,您有什么感想嗎?
李玉山:在1959年,國內評選了20所重點大學,西電和哈軍工都入選了,西電也是聲名遠揚。在本科學習階段,哈軍工的電子工程系所用的教材是西電老師主編的,我也讀了其他的一些教材,對比中發現西電的教材是真的好,西電因此給我留下了特別好的印象。在工作期間我堅持閱讀,大部分也是西電的書,當時西電的教材在國內處于領先地位,在我們廠里很是搶手,它針對工作實踐中的很多問題進行解讀,書的工程性很強。在我考上西電的研究生后,廠里的一些人還讓我給他們郵幾本西電的書。再加上,我所學的所用的知識和西電很匹配,就報名了西電的研究生。
在復習考研期間,正值中越自衛反擊戰,中央軍委下了指示,所有的軍事設備需要檢修調試,我又火速乘飛機對沿海在役雷達進行檢修調試。
1979年我如愿考上了西電的研究生,很有成就感。我是老五屆(1966-1970年間畢業),老五屆的本科生大約有65萬人,考上研究生的大約有一萬人,連2%都不到。在我考上研究生后,我們廠的骨干力量專門來拜訪了保錚院士,當時保錚院士還問了我們廠的雷達和差相減技術是怎樣的,他很注意細節,這個就是我負責的內容。
當時西電嚴進嚴出,錄取率特別低。考研數學題目特別難,考完數學我覺得很遺憾,最終我的數學成績是75分,在300名考生中我總分第二,那一年西電研究生的入學數學及格線是45分,淘汰了很大一部分人。按照西電的錄取率,西電的研究生在全國范圍內應該是最少的,我是國內“電路、信號與系統”首批碩士學位畢業生。西電這一批畢業生是兩屆合成的,一屆是79年春季入學,一屆是79年秋季入學,大家都是81年底畢業,算起來畢業的只有29人。西電第二屆研究生招生更少,只有五個人,當時全國研究生數量三年加起來是兩萬人,相當于西電三年一共畢業了34人,真的很嚴格。
記者:您初來西電時的環境是怎樣的?
李玉山:西電在1959年就入選了全國僅20所的重點大學,我本科和工作期間對西電的印象特別好,可以說我拿著錄取通知書滿懷期待和憧憬來到了西電。
初來西電,感覺校園環境和我想象的不太一樣,校園面積只有900多畝,一下子就能走到頭,沒有真正的圖書館,圖書館只是老大樓的二樓三樓。但我很感謝在西電的求學生涯,它有一個務實的大環境。讀研期間,我連邊家村都沒有去過,總感到時間不夠用,幾乎所有的人都是一種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像是從文化沙漠走出的一群人,如饑似渴地在知識的海洋中汲取精神的甘露和營養。那時的校園匯聚了中國積淀十年之久的佼佼者,研究求實、獻身科學的校園文化氛圍真的特別好。在宿舍同學也是相互討論學習,周六日大家都在教室和圖書館學習,整個校園學風濃厚。
當時西電是以最優秀的師資,包括保錚院士等前輩親自為研究生開課。保錚院士當時作為我們二系的主任,開學后直接來宿舍看望我們,幫助我們解決生活學習中的一些問題。我記得特別清楚的是當時楊老師教我線性代數,他是留蘇歸國的教師,上課特別認真,教學內容與我們實際研究有關。在學習線性代數過程中,我讀了很多國內外的資料,遇到不懂的地方就跑到老師家里,他家就在筒子樓,一般都會在第二天給我一個解答方法,他是一位非常優秀的老師。最終我以均分93的成績順利畢業,碩士論文“交迭脈沖序列分選識別的算法研究”刊登在1982年的《電子對抗》學報上,并在當年的電子對抗全國學術年會上推選為優秀論文。可以說,在西電讀研是一次終生受用不盡的“充電”過程。
記者:留校后您一直筆耕不輟,先后出版了多本著作,請您談談在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李玉山:我是校慶50周年獲國內“電路、信號與系統”首批碩士學位并留校,當時教的課程是信號檢測與估計,一方面是我喜歡這門課程,另一方面我在求學期間一直用到這門課的知識,它很重要。當時電子部為了推動CAD技術的開發應用,組織了CAD教材編委會,我參與主編了兩本,一本是《電子CAD技術基礎》,另一本是《電子系統及專用集成電路CAD技術》,這兩本教材作為部級的統編教材是很難得的,發行量特別大,也獲得了很多獎。寫完這個教材后,我個人覺得有些是成功的,有些是失敗的,但它作為起步是合格的,真正影響到現在的是信號完整性這類教材,它是得到了業界真正的認可,在全國范圍內都是處于領先地位的,我先后參與了10本信號完整性分析教材的編寫。
我為什么選擇編寫信號完整性這個方向呢?當時電子工業出版社看到國外的《signal Integrity:simplified》,拿來詢問我的意見,我覺得挺好的,就開始著手翻譯。這本書在起名時,在英文里沒有分析這兩個字,我做事比較認真,對于書中的錯誤地方,直接聯系了這本書的美國作者,讓他承認一下再改,最終定為《信號完整性分析》。這本書中文版遠遠超過了英文的發行量,英文發行量大約一兩萬冊,中文發行量是五十萬余冊。在信號完整性領域,教材好、教師好,我們的學生也具有較強的科研和業務能力。從中能看出,學校需要做引領性的項目,像雷達、天線與微波、電子對抗,信號完整性走在全國前列就是因為抓住了國際前沿研究。
記者:您曾任CAD所所長,您能談談當時建立CAD所的相關情況嗎?
李玉山:當時,國外電子設計制造技術領域正發生技術變革,學校對標國際前沿,加強“電路與系統”學科的建設,決定成立CAD所(電子工程學院電路機輔設計研究所)。盡管學校提供了十多萬的啟動經費,但物資和技術條件仍然很差。為了研究芯片,我到成都七六六儀器廠學習分頻芯片技術,當時買不到臥鋪,甚至連座位都沒有,我就是蹲著去的。
30年前CAD所能夠成立我覺得意義重大,很有前瞻性,當時研究主要分為兩類,一方面是芯片設計,另一方面是CAD軟件開發。目前對芯片和CAD軟件的制裁和打壓,給我們相關技術進步帶來了巨大挑戰和機遇。
在芯片方面,數字頻率測試儀需要數字合成芯片測數字信號,我們做出了這個芯片,獲得了信息產業部科學技術進步獎。另外,郵電部需要SDH芯片用于光纖通信,我們也做出來了,如今相關研究員還在參考我們當時寫的文章,這里面的核心技術需要花真功夫鉆研。86年我去美國的時候,認識到了芯片的重要性,在做完這兩種芯片之后,99年再次去美國學習視覺芯片。
在CAD軟件方面,現在值得驕傲的是在2000年做出了原理圖審查。當時國內某公司找到學校尋求技術指導,他們的原理圖20層板,幾千個元器件,幾千條線,審查經常出問題,甚至修改后還可能出現新的問題,一個人需要審查兩個禮拜才能完成一個印刷電板的審查,他們希望可以兩天完成一個審查。當時我們團隊主動要求接下這個項目,我覺得它很實用,這是CAD所應該做的。我和團隊一起努力,經過不斷調試試驗,最終結果是用一臺計算機幾秒審查完成,并且能夠將問題打印出來。這個項目完成后,國內的很多公司都來到學校想學習這方面的技術。從這件事來看引領校企合作是西電值得做的。
記者:今年是校慶90周年,您對學校發展有什么建議嗎?
李玉山:西電求真務實的治學態度所培養出的西電學生基本功扎實,實踐動手能力強,這個是值得提倡的。我在13年西電碩博畢業典禮上致辭:科學就要頂天,技術就要立地!所謂頂天就是西電要躋身前沿和第一方陣。當初學校的大多項目都是工程性的,現在我們要瞄準國際前沿,與國際接軌,要做一些引領性的項目。比如說電子設備原來是功能性的,現在是性能性的,功能正常的情況下一定要保證設備的可靠性,如何保證可靠性呢?對于電子來說,一個是高密度,一個是高速度,國內手機的芯片已經達到105億的晶體管了,晶體管都是以百億計量了。這時就要保證電磁的可靠性,原來我們是四大完整性分析,狹義的信號完整性分析串擾和反射,現在還有抖動完整性和時序完整性,高低噪聲前后抖動,電源完整性和電磁完整性。我給我的一名博士生下的任務就是從時域分析電源完整性,當時都是從頻率分析的,我覺得是有問題的,完整性就應該是任何時間都是完整的,最后就做出了相應的成果。目前咱們電源完整性的分析也是走在世界前列了。做引領性面向國際的項目對學校對學生的未來發展都是有好處的。
而立地就是要利用IT電子產業作為廣闊的應用背景。這正是西電的優勢,但如果做得太低水平了,對于學校也許就又不是優勢了。西電有國家重大、高技術攻關等工程開發項目。這些都是西電立地做技術創新、讓學生全過程練手腳的平臺,希望西電可以培養出更多的深層次發展人才。
記者:您對青年學子有什么寄語嗎?
李玉山:我們這一代人吃了很多苦,深深體會到知識的可貴。我擔任過本科生督導、研究生督導、國際教育學院督導,周末我會去教室圖書館轉轉,感覺學生現在學習環境和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了,更應該重視知識的積累。其實學校、教師、學生三者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學校有很多優秀教師,教師把課上好,學生有興趣去聽、去學,學校的辦學實力和人才培養質量就能得到提高,學校就能為教師和學生提供更好的教學資源和學習平臺。作為學生,要成為頂天立地的西電人,首先要培養自身的家國情懷和責任感,要相信努力就有回報,一定要把學習放在第一位,學無捷徑,學無止境。
人物簡介:
李玉山,男,1945年生,中共黨員。1968年畢業于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電子工程系;1968年至1979年在貴州大三線O八三基地和南京714廠研制雷達、通信系統;1981年研究生畢業于西北電訊工程學院并留校任教,歷任講師、副研究員、教授兼博士生導師。曾任電路CAD所所長;西電校學術委員會委員;電路與系統學科帶頭人。信息產業部電子系統集成設計技術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電工電子基地副主任;教育部超高速電路設計與電磁兼容重點實驗室學委會副主任;曾任全國軍事電子專家委員會專家;全國通信集成電路委員會委員;國家集成電路西安專家委員兼信息化制造專家。曾兼任中科院兼職研究員及博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