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線與微波技術重點實驗室舉辦電磁賦能學術論壇
西電新聞網訊(通訊員 劉仲勛)“同心抗疫,嚴防不懈!”突如其來的疫情打破了我們平靜的工作與生活,即便封控在家仍無法阻斷廣大學子潛心鉆研、探索求知的精神追求。為保障廣大學子疫情期間“停課不停學”,豐富疫情期間的學習生活,幫助廣大學子提升學術科研水平,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天線與微波技術重點實驗室聯合中國電子學會天線分會與《電波科學學報》期刊,于2022年1月11日舉辦線上“電磁賦能學術論壇”。論壇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崔鐵軍教授、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劉英教授擔任會議主席,實驗室副主任姜文教授主持。
大會主席崔鐵軍院士首先致辭,他表示在同心戰疫的特殊時期,本次學術論壇的舉辦極具意義。隨著信息化、智能化時代的到來,電磁理論將在無線通信、芯片集成電路等領域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電磁信息理論的發展將會簡化甚至顛覆未來的系統架構。希望本次電磁賦能學術論壇討論前沿理論技術,對電磁領域內的學術研究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電波科學學報》主編董慶生主任代表《電波科學學報》向西安抗疫一線的師生表達慰問和敬意,并致謝與會專家。他希望本次學術論壇在“同心戰疫、嚴防不懈”的大背景下,為廣大師生帶來一段相伴相依、共度難關的溫情、一次難以忘懷的學術經歷。
在學術交流環節,南京大學馮一軍教授做了題為“時變編碼超表面及其在無線通信中的應用”的報告,介紹可調智能超表面的設計和實現方法。他重點介紹了時變編碼超表面在新型電磁波調控器件、新體制無線通信技術上的應用,智能超表面對5G無線網絡覆蓋補盲及優化提升的原型測試,以及驗證智能超表面在實際網絡環境中應用的可行性。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劉英教授做了題為“MIMO天線技術研究”的報告,針對MIMO陣列天線諧振模式較多的情況,提供了一種新的特征模分析方法來有效指導MIMO陣列天線的設計,實現高隔離度以及低包絡相關系數,并進一步介紹了不采用去耦結構的具有高隔離度的緊湊型共口徑MIMO陣列設計方法。
上海交通大學吳林晟教授做了題為“導電橋型射頻憶阻器件與天線研究”的報告,介紹三種制作于高阻硅襯底上的典型導電橋型射頻憶阻開關,討論了它們的制備工藝、結構、電路模型、直流和射頻特性等,進而實現了一款1位憶阻移相器,提出了一種基于憶容器的移相器和波束可重構天線陣列。
東南大學蔣之浩教授做了題為“毫米波雙圓極化陣列天線技術”的報告,提供了一種利用動態相位或旋轉相位實現雙圓極化獨立波束成形的設計方法。基于該技術,分別介紹了基于功分移相饋電網絡的雙圓極化天線陣列、基于準光構架的反射/透射雙圓極化陣列、以及基于可調相變材料的雙圓極化波束掃描陣列。
華南理工大學潘詠梅教授做了題為“高效率介質諧振器天線”的報告,針對提高系統效率、提升系統集成度與降低系統復雜性的目標,分別介紹了具有帶通濾波功能的介質諧振器天線及其陣列和具有去耦特性的介質諧振器天線。
哈爾濱工業大學的張狂教授做了題為“微波超構表面及其對圓極化電磁波的人工調節”的報告,介紹了透射圓極化超表面的研究工作。其中,重點介紹了幾何相位的高效率解耦合、透射場中同極化與交叉極化的能量利用、能量比例調控等技術,進一步提出了透射場中四條圓極化通道獨立調控的設計方法。
本論壇受到了來自全國高校的廣大師生、科研機構及知名企業的專家學者們的高度關注,在騰訊會議、電波科學學報視頻號與蔻享直播三個線上平臺的累計參與人數突破4000人次。六位教授的報告引起與會師生們熱烈討論與積極反響,對傳遞前沿學術動態、揭示未來技術路線與發展方向、開拓學生學術視野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本次學術交流不僅為受疫情影響的廣大師生提供了一場豐盛的學術盛宴,也展示了電磁領域內的前沿學術動態,深入探討了當前電磁領域內的發展前景、機遇與挑戰。
最后,大會主席劉英教授就大會的圓滿舉辦向與會專家學者、廣大師生表示衷心的感謝。劉英教授表示,本次大會獲得了極高的關注度,對豐富廣大師生疫情期間的學術活動、推動電磁領域科技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眾志成城,同心戰疫!期待早日贏得抗擊疫情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