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合作辦學項目開展“講民俗、話傳統”系列活動
(通訊員:張燕菲 吳媛媛)為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緩解緊張的學業壓力,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與綜合素質,中法合作辦學項目本學期開展了“講民俗、話傳統”系列活動,包含“巧手制青團”“彩繪風箏”“端午香囊DIY”“夏日綠豆糕”四項內容,將傳統與趣味相結合,讓同學們在動手體驗過程中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傳統文化的魅力。
春天,正是制作青團的最好時候。中法合作辦學項目利用清明小長假開展“巧手制青團”活動。在專業老師的講解與指導下,同學們自行組隊,燒水、和面、制餡,有條不紊的進行著。歷時一個多小時,一個個青翠誘人的團子制作完畢,色如碧玉,糯韌綿軟,清香撲鼻。一些有創意的同學利用現場的食材,制作出屬于自己的特色青團。同學們將做好的青團認真包裝好,帶回宿舍分享給室友,與好友一起分享美食的喜悅。
“兒童放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這應該是不少同學少年時期對風箏的記憶。風箏在我國擁有著兩千多年的悠久歷史,放風箏是非常受歡迎的一項活動。“彩繪風箏”分為風箏繪制和放風箏兩個環節。風箏繪制過程中,同學們發揮自己的創意,用五彩斑斕的顏色描繪出屬于自己的專屬風箏,尋找童年樂趣。利用周末的時間,攜伴邀友來到南校區操場,將自己的手繪風箏放飛上天,同學們手握線繩,牽引著形態各異、五彩繽紛的風箏,在操場上開心地奔跑、嬉鬧,緊張的學業壓力仿佛也隨風飄散。
端午節除了吃粽子、賽龍舟,佩戴香囊也是一個傳承了上千年的習俗。“端午香囊DIY”活動現場,艾草、布料、針線、配件等材料一應俱全,指導老師首先向同學們普及了端午節的起源、習俗以及香囊的制作方法,同學們一邊穿針引線制作香囊,一邊相互討論著縫制要點,現場氣氛融洽活躍。除了女同學外,活動也吸引了一批第一次接觸針線的男同學,他們拿著繡花針絲毫不馬虎,用生澀的手法穿針、系結、填棉花、裝艾草,一針一線雖不熟練、但很認真。在淡淡的艾草清香中,一個個小巧玲瓏、沁人心脾的香囊誕生了。男同學們不禁感慨:“做香囊太難了,細心、耐心一樣都不能少,能堅持縫制完成,是很大的挑戰!”看到自己辛苦的勞動成果后,同學們紛紛拿出手機拍照,分享給遠方的家人們。香囊縫制活動不僅為端午佳節營造了濃厚的氛圍,更傳承和弘揚了香囊制作這一傳統習俗。
端午節除了香囊之外,還有 “夏日綠豆糕”活動,指導老師介紹了各種原材料,模具的使用方法后,同學們便開始了如火如荼的制作環節,揉面、稱重、壓模,操作手法逐漸嫻熟起來,一陣忙碌過后,一個個精致的綠豆糕就呈現在大家眼前,在場的同學們都頗有成就感。現場還就南北方綠豆糕的差別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活動也使得同學們了解到各地端午節的習俗差異。
本學期中法合作辦學項目開展的“講民俗、話傳統”主題活動,形式新穎、內容豐富,吸引了項目內同學們積極參加,引領學生群體親近傳統文化,增強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意識,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充分發揮了優秀傳統文化在學生成長過程中的積極作用。中法合作辦學項目將緊緊圍繞學院中心工作,不斷拓展工作思路,發揮組織作用,提高項目學生的文化素養與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