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國防 默默耕耘——記雷達信號處理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
寬敞明亮的微機房,功能先進的會議室,整齊潔凈的播放廳……置身于5200平方米的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國家雷達信號處理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你能親身感受到擁有各種信號產生、測試分析和數據采集的先進儀器設備以及電子系統自動化設計手段。
據總裝備部專業組專家、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獲得者、實驗室主任劉宏偉教授介紹,該實驗室是1991年原科工委首批建立的6個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之一。常言道:“名師出高徒”。在采訪中,實驗室的幾名老教授、老專家正毫無保留地向青年教師傳授教學和科研經驗,讓人深深體會到傳、幫、帶的良好風氣。
如今實驗室共有教師和科研人員45人,其中中科院院士1人,博士生導師13人,教授16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1人,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8人,入選教育部高等學校骨干教師1人。
在我國著名雷達專家保錚院士以及其他教授的帶領下,如今實驗室已承擔并完成了一批國家“973”和“863”高技術項目等國家重點科研項目,取得的科技成果獲省部級以上獎勵達40項。以實驗室為依托的“信號與信息處理”國家二級重點學科在2002年的教育部重點學科評估中名列全國第一名。“通信與信息工程”一級學科在2002年和2007年的兩次教育部評估中均列全國第二名。
堅持源頭創新是實驗室不斷開拓進取的動力。通過綜合利用雷達的空時頻資源,實驗室開展了雷達系統新體制探索和研究,取得的成果包括具有低截獲概率、抗反輻射導彈、抗干擾性能好等特點的XXX雷達,戰場生存能力強、擁有反隱身飛行器優點的XXX雷達系統技術以及XXX信號處理技術等。
“服務國防建設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劉宏偉教授短短一句話道出了真諦。時下實驗室已成為我國雷達新理論、新技術推廣轉化的重要平臺和中心。
KJ在“九五”期間重點改造的4部雷達中,有3部雷達的“大腦”(信號處理機)由實驗室研制;在我國近年來多個先進的WQZB系統中,均有實驗室的研究成果支撐,包括機載XXX雷達、艦載XXX雷達等;在國家重大技術攻關——XXX雷達領域,實驗室的研究成果已成功應用于多個型號雷達中;“十五”期間,實驗室共提供重大技術咨詢20余次,研制各類型號雷達信號處理機18臺,這些成果大多已批量生產并裝備部隊。(本報記者 林曉雪)
陜西日報 2009年10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