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杯西電學子的科技饕餮盛宴
在第二十二屆“星火杯”開幕之際,《西電科大報》的學生記者們共同注視著這場科技比賽的現在和未來。
在“星火杯”校賽期間,他們的足跡遍布每場儀式和答辯現場,并深入到學生中間。他們關注著每個細微的夢想,尋覓著藏匿在同學間的聲音,并試圖用自己的筆觸告訴大家——已經二十二歲的星火杯,依然在西電學子的掌托下葆有活力和激情!不停歇地奔走,成就的是大學生眼中完整的西電“星火杯”——她美麗,她自信,她睿智,她并非完美無缺卻無可替代。
用智慧將激情和理想進行到底
1988年,西電首屆“星火杯”競賽誕生。今天,“星火杯”比賽儼然已經成為西電一大盛事。
在眾多參賽作品中,同學們結合自身所學,深入研究,大膽創新,呈現出了一件件令人稱贊的作品。可以說,“星火杯”點燃了西電學生科技創新的“星星之火”,為大學生揮灑求知熱情、展示聰明才智搭建了廣闊舞臺。
創新,星火的源泉
舉辦“星火杯”競賽的目的之一就是推動創新。在參觀過程中,黨委副書記龍建成不時地向選手詢問作品中是否有自己的創新元素。
11月26日下午3點,南校區大學生活動中心也因科技之光的照耀再次活躍起來。從當日一早起,通信工程學院科協主席王浩然便為他們的作品“皮影藝術,靈動舞臺”的展出忙活開了。
這件絕妙的作品被安排在了展館入口處最醒目的位置,參觀者絡繹不絕。該制作團隊成員介紹說,最值得驕傲的在于他們的作品中融入了自己的思想和創造。他們尋訪到了一位會表演皮影戲的老藝人,聽老人講故事,演皮影,這成為這件作品誕生的源頭。雖然所使用的技術并不十分獨特,但是他們把皮影這個中華文化元素同作品結合,并且自己編寫程序使之根據不同的皮影選擇相應劇本,通過機器人來完成表演皮影戲的操作,這是一個完全原創的思路。
從最初的頭腦風暴選出四個選題,到確定以“皮影藝術”為主題,再到查閱大量的國內外文獻資料,王浩然說:“我們發現,其實能想到的點子,國外研究者早就想到了;想不到的,他們也已經想到了,差距還是存在的。但不管怎么樣,創意依然很重要。”王浩然的團隊也因此作品斬獲2010年英特爾杯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嵌入式系統專題邀請賽冠軍!
團隊合作,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
據“皮影”作品的團隊負責人介紹,這次參與制作“皮影”的團隊共有三人,分別負責軟件、硬件等部分,三人獨立又合作,術業有專攻,才會制作出高水準的作品。不同專業的思想聚集到一起,不僅僅是因為技術的需要,更是因為多元的思想能夠碰撞出令人意想不到的火花。
首次以俱樂部為單位參加“星火杯”的西電微軟技術俱樂部負責人說,團隊的力量是不容忽視的。以這次參加展示的星空小屋為例,小屋的每一塊三角板的角度、拼接,都是由隊員們一起完成的,幾乎發動了整個俱樂部的人力。大家相互合作,才能把一塊塊紙板、夾子、支架,完成從原料到零件再到成品的蛻變。可以說,“星火杯”為廣大同學提供了展示、鍛煉自我的舞臺,同學們也在這個舞臺上突破自我,碰撞靈感。
參與性,一種真實的魅力
當被問及什么時候是大學生參加 “星火杯”最合適的階段時,已經參加過四屆“星火杯”的王浩然說:“當你對科技產生一定興趣時,便是最好的時段。剛開始可能會害怕,但對科技的好奇會轉變成莫大的興趣,促使自己全心全意把東西做好!邊學邊做,你會發現,收益真的很大。”同樣,參賽作品“手機遠程控制系統”的制作團隊也表示,他們查閱了有關通信、語音識別、紅外等方面的材料,學習了大量課外知識,才共同構建了這個模型。當大一選擇專業時,他就想著會來參加“星火杯”這項重要的比賽。
校團委相關負責人說:“‘星火杯’的魅力在于普及,而核心生命力便是技術。”從1988年到2010年,“星火杯”在不斷改革發展中走過了22個年頭。在今年2314件入圍作品中,“科技”、“智慧”、“創新”的理念使之愈發成熟,并融入到了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星火杯”已然成為大學生崇尚科學,實踐創新的“星星之火”,它將伴隨西電一路成長。(陳溢清 白昱陽)
我們參與 我們成長 我們收獲
西電學子眾所周知,參加一次“星火杯”才不算妄為西電人。現在,越來越多的同學愿意在課余時間投身于科技作品的制作中,可以說這是“星火杯”帶給他們的收獲。如果說“星火杯”是場饕餮盛宴,那么在開幕式上被展示的作品則為這場盛宴錦上添花。
會展的一角,有三件展品靜靜地擺放在生命科學技術學院的展臺上。與其他學院相比,生命科學技術學院的展品顯得有點單薄。三件展品中只有一件展品涉及了算法,應用了51單片機,另兩件僅僅是兩個電路板接了音頻輸出裝置與二極管。
在站臺旁的學生這樣介紹說,生命科學技術學院今年剛剛成立,全院只有四十位同學。他們參賽時沒有指導老師,也沒有相應的理論基礎,哪里不會了就去圖書館查閱資料,整個過程困難重重,在電路板焊接時也只是請了一位學長來焊接。
“那是什么原因促使你們來參加星火杯呢?”我們好奇地問道。
“因為生科院第一年成立,如果我們不來參加,那星火杯的展臺上就會少了生命科學院的影子,雖然我們是大一,但我們也可以用自己的才智來創造出作品和學長們同臺競技。雖然比不上其他學院的小車,機器人什么的,但至少我們參與了。”
在 “星火杯”競賽開幕式上,校黨委副書記龍建成說:“在今天的作品中,除了一些制作精良的作品之外,我們還看到了很多低年級同學完成的作品,這些作品雖然構思比較簡單,但看到這些作品我很高興,這表明“星火杯”普及面越來越廣了。在未來“星火杯”比賽中,比賽制度一定會更健全、更完善。一定能吸引更多的同學帶著他們的興趣和愛好參與其中。”
一場盛宴,品嘗它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感覺每個細胞都變得愈發活躍,個性變得豪放,而這場大餐最主要的就是那些配有美味珍饈的五谷雜糧,沒有五谷雜糧,再美味的調料也沒有用武之地。所以,杰出雖重要,普及才是根本。(馬潔云 姚輝)
二十二載星火杯,讓神奇延續
華為西安研究所技術合作處處長郭永強在接受采訪時對“星火杯”贊不絕口,他已經是第二次來參加“星火杯”開幕式了。他說:“‘星火杯’可以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同時,獲過獎的學生,在以后應聘時會加重他的籌碼。”
“這是我今天看到的最好的一件作品!”在看完了計算機學院選送的作品“DIY嵌入式導航系統”之后,一位參加星火杯秘密答辯的評委老師,高興地和其他評委老師說道。
“DIY嵌入式導航系統”是一個定位導航系統,不同于市場上的導航系統,這個作品最大的特點是用戶不用只局限于開發商自己設計的地圖,可以自己用軟件繪制地圖,然后把它導入自己的導航系統中,同時也可以把自己的地圖上傳到網絡上,實現網絡共享。這樣即便是學校、景點這些很小的地方,用戶只要能提供地圖,就可以實現區域導航。
張戈弋是負責“DIY嵌入式導航系統”的團隊開發人之一,也是今天的主要答辯者,看起來格外沉默的男生,但當他開始向老師介紹自己作品時,一種自信浮現在臉上,他的聲音似乎成了答辯教室最洪亮的,他準備地很充分,視頻、截圖、甚至連平時隨想記下筆記的“工作本”都帶來了,他笑著說:“帶工作本是擔心老師質疑一些代碼的真實性,什么都準備全了,才能打漂亮的一仗。”他還介紹說,這個作品從暑假就開始準備了,他對自己的這個創意很自信。
華為西研所龔體認為,“星火杯”能延續22年是不可思議的,之所以可以延續這么長時間,主要是因為星火杯的開放性、創新性,激發了學生的濃厚興趣,繼而出現了今天“星火杯”的百花齊放的局面。
校團委相關負責人說,很多在創賽、挑戰杯等比賽中獲獎的選手,都是從“星火杯”起航的,他們從這里學到了寶貴的經驗,才能在以后的比賽中走得更遠。 (曹琦 馬小跳)
來源:《西電科大報》2010年12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