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電子工程學院青年教師楊銳:享受創新的精彩


“一起來,享受創新的精彩”

——訪我校電子工程學院青年教師楊銳博士

本報記者  楊舒丹

  “任何看似簡單的一小步突破和創新都是在開拓者的不懈努力下完成的。”

  記者:楊博士,您好!首先非常感謝您接受《西電科大報》的采訪。在英國訪學交流這兩年,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楊銳:身在國外的人會對“國家”這個詞非常敏感,而且會真正體會到 “有了強的國才有富的家”的深刻內涵。現在整個歐洲經濟非常不好,而我們中國的經濟卻持續保持高速發展。在英國訪學交流這兩年,經常有人這樣問我:中國現在到底發生著什么?當我將中國的變化一一細數而來的時候,他們無一不驚嘆我們國家的快速發展和強盛。這種感覺真的很“爽”!回到西安這一個月,我更是感到了這巨大的變化。可以這么說,如果讓我找一個倫敦有而西安沒有的東西,現在真的很難。事實確實如此,國外有的各種先進技術和設備,我們很快就能擁有。

  但我們還不能盲目地認為現在的中國就似乎趕英超美了,與國外相比,在科技的創新上我們還有不小的差距和很大的提升空間。比如在工業界,我國大多企業的盈利主要取決于賣出的產品數量,而單個產品的利潤微乎其微。企業創新性的不足,不僅造成企業本身缺乏競爭力,而且也使得企業員工非常疲憊。而在英國,科技的創新尤為重要,各式各樣的創新展示大會倫敦每月都有。工業界和學術界合作非常緊密,目的就是將新思想和新技術迅速工業化,從而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對于我們做科研也是一樣,發十篇文章沒有一次被引用和發一篇文章有十次被引用是有質的不同。所以,Let’s do  good  work。

  記者:能否談談此次訪學您最大的收獲?

  楊銳:我在英國的導師——倫敦大學瑪麗皇后學院郝陽教授(Prof.Yang  Hao)經常問我一個問題:“What is  new?”他也讓我問自己同樣的問題。

  通常,研究所關心的問題是會與工作的創新性聯系在一起的。試想,當年劍橋三一學院里的那棵蘋果樹掉下來的蘋果砸到的不是牛頓而是一個果農,果農可能只會關心這蘋果是不是熟了,很可能直接一口就吃掉了一個世界級的經典理論,而根本不會意識到萬有引力。同樣再來談“蘋果”,大多數人可能更關心是不是該更換一臺音樂播放器或者一部手機了,卻沒有留意到,現在人人都想擁有的iPod其實就是我們七八年前流行的掌上電腦,是喬布斯將它推向了極致和完美。如果大家覺得牛頓和喬布斯的成功太遙遠,那么我們來說說我們每天都使用的牙刷,僅僅在牙刷上加上一些小小的波浪,就可以讓這個牙刷賣到兩倍甚至三倍的價錢。也許,我們就應該意識到,創新可能只是“一小步”,而且無處不在。然而每每這“一小步”,卻都需要我們長期的堅持和努力!

  很多人都聽說過“哥倫布豎雞蛋”的故事。在一次宴會上,有人大聲宣稱:“上帝創造世界的時候,就創造了海西邊的那塊陸地。到那個地方去,沒有什么了不起,只要有船,誰都能去。”哥倫布沉默了一會,在餐桌上拿起一個雞蛋說:“誰能把雞蛋豎起來?”許多人試了又試,都說不可能。哥倫布將雞蛋殼在桌子上輕輕地敲破了一點,就豎了起來。這時又有人說:“這有什么稀罕,誰都會做!”哥倫布說:“雖然是很簡單的游戲,你們卻沒有一個人會做;知道怎么做之后,大家卻都說太簡單了。”賓客們一時啞口無言。事實上,哥倫布是在經歷了七十個晝夜的艱苦航行才終于發現新大陸的。所以,任何看似簡單的一小步突破和創新都是在開拓者的不懈努力下完成的。

  同樣,科學研究也是一個艱難而漫長的過程,這需要靈感,更需要矢志不移的毅力。就我自己來說,訪學這兩年的研究課題主要是 “變換光學理論在天線工程中的應用”。變換光學是一種全新的電磁波調控手段,通過變化的介質參數,我們可以讓光波走出任意曲線。自然界中,海市蜃樓就是這樣的一個例子,因為空氣密度的不均,光線發生了彎折。現在,這個理論最成功的應用就是“隱身大衣”。然而,這個設計需要用到高度色散的Meta材料,從而很大程度上局限了它的可行性。而我們的研究,是將變換光學理論引入實際天線工程中,并提出能真實加工使用的天線設計,這也就是我們工作的創新點。當然,這也是我們研究工作中的難點。

  “要么思考,要么旅行,靈魂和身體必須有一個在路上……”

  記者:聽說您獲得了一項著名的國際獎學金,能談談這方面的情況嗎?訪學期間,您在科研方面的情況能介紹一下嗎?

  楊銳:這是我運氣好罷了,還要感謝我的導師郝陽教授。他現任英國倫敦大學瑪麗女皇學院(Queen Mary  University of  London)教授,長期致力于電磁場與微波技術,尤其是微波Meta材料、天線與無線傳播在人體中心無線網絡中的應用方面的研究,圍繞該領域的多個方向開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多項國際知名、水平一流且頗具影響的學術與工業技術創新成果。郝陽教授現在也是我們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境外講座教授。2009年,在郝陽教授的幫助下,我成功獲得了英國皇家學會 (Royal  Society)牛頓國際獎學金(NewtonInternation-alFelowship)資助。牛頓獎學金是由英國官方學術機構管理的基金項目,旨在吸引世界上最優秀的正處于初級階段的研究人員到英國從事研究工作。基金覆蓋廣泛的學科領域,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工程學與人文科學。獲批準者將獲得資助到英國進行為期2年的學術研究,資助年限可視其科研發展情況延長至最多10年。

  2009年至2011年,我以牛頓學者(Newton  Felow)身份赴倫敦大學瑪麗皇后學院進行合作研究。在英國這兩年期間,我和郝陽教授主要合作研究了“變換光學理論在天線工程中的應用”,提出了平面透鏡、平面反射鏡,以及平面菲涅爾透鏡等一系列天線應用,并在變換光學理論上做出了創新。我以第一作者在Opt. Express(影響因子3.75,JCR2區),J.Appl.Phys.(影響因子 2.06,JCR 2區),IEEE Antennas  Wireless  Propag.Lett.(影響因子1.30,JCR3區)等國外知名期刊上發表論文4篇,當然還有兩篇期刊論文在審稿中。除此之外,我們還合作發表了會議論文三篇,在大會上作了相關學術報告。

  記者:您在訪學期間的工作情況是怎樣的?工作之余,您是怎么安排的?

  楊銳:在英國這兩年,生活得比較單純。每天早晨7點多到實驗室,晚上6點左右回到住處。工作的時候大多都在思考、查文獻、聽報告、做研究。在我要回國的最后一天,郝陽教授把我叫到辦公室,第一次跟我私下講中文,最后開玩笑地對我說:“這兩年我可什么也沒讓你干,我就讓你思考。我從來也沒要你發文章,是你逼著我發文章,對不對?”說完我們大笑。的確,我們發表的任何一篇學術文章都是經過反復推敲和精細打磨的,從最初的idea到最終的成稿,都是通過不斷思考,不斷修改而成的。在此期間,我自己的能力也在不斷提高。工作之余,除了生活的瑣事,個人比較喜歡旅游,足跡遍及整個英國和歐洲的部分小國。

  要么思考,要么旅行,靈魂和身體必須有一個在路上……

  “國外大多數課題組非常關心諾貝爾獎的評選,看看有沒有和自己研究相關的領域。”

  記者:您認為國外知名課題組有哪些可借鑒之處?

  楊銳:訪學期間,我參加了三次國際會議和兩次培訓,接觸了國外不同課題組的研究人員。我發現,大多數研究人員對自己的工作充滿信心,他們非常敢于展示自己。他們中有的博士生都有自己的名片,上面就寫明他是某某方面的專家。當然,他們的這種自信也源于他們本身工作就做得很扎實。就這點來說,我認為他們敢于展示自我是一種非常成功的自我營銷。

  另外,大多數課題組非常關心諾貝爾獎(Nobel Prize)的評選,看看有沒有和自己研究相關的領域。比如,我們的研究方向Meta材料的創始人英國帝國理工大學的Pendry教授和美國杜克大學的Smith教授就一起被提名了2010年的諾貝爾獎,但最終獲獎的是英國曼徹斯特大學AndreGeim教授和KonstantinNovoselov博士,以表 彰 他 們 在 石 墨 烯 材 料(Graphene)方面的卓越研究。而就在今年6月,僅僅半年時間,在研究Meta材料方面非常著名的美國賓州大學的Engheta教授課題組,就將石墨烯和Meta材料結合,并將該研究成果發表在了著名的《Science》雜志上。

  因此,在對研究工作的宣傳和國際研究熱點的選題上,國外大學的課題組做得比較成功,值得我們借鑒。

  記者:能否談談國外大學的管理?

  楊銳:這個方面我不大了解,我只談對研究人員的管理。國外大學對研究人員的管理,個人認為,是非常寬松的。以郝陽教授的課題組為例,他并不要求每個人都必須坐班,朝九晚五,而是根據個人情況,自己選擇自己工作效率高的時間,有些課題組成員甚至會選擇在夜間工作。但像我們每周五下午都必須參加的小組討論,每個人都需要拿出這一周的研究成果,所以這種管理上的寬松并不意味著就輕松,我們需要更加努力地做好工作。

  “一起來吧,讓我們享受創新的精彩!”

  記者:訪學歸來,您有什么規劃?

  楊銳:在科研方面,將繼續在“Meta材料的電磁理論及其應用研究”方面進行探索,結合國外所學,計劃提交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請報告。在此基礎上,將努力拓展新的研究方向,并將理論知識與實際相結合,更加注重實驗方面的研究,將積極參與到雷振亞教授課題組的各個縱向和橫向課題中去。在教學方面,將承擔微波電子線路和微波測量等課程的教學和輔導工作,并開設研究生課程,努力實現相關課程的雙語教學。

  記者:您對西電學子還有什么要說的嗎?

  楊銳:一起來吧,讓我們享受創新的精彩!鏈接
    受訪人簡介:楊銳,電子工程學院講師。2009年11月至2011年10月,獲英國皇家學會牛頓國際獎學金資助,赴倫敦大學瑪麗皇后學院進行合作研究。2009年度全球僅五十位博士獲牛頓國際獎學金,電子科學與技術學科僅七人。他是電磁場與微波技術專業唯一當選人。目前其研究方向為Meta材料的電磁理論及其應用研究。

  來源:《西電科大報》2011年12月10日

來源:http://news.xidian.edu.cn/view-31664.html

 

相關新聞 

楊銳:堅持夢想的追逐(2007中國大學生年度人物入圍候選人)

楊銳、倪大寧同學獲得2006年研究生“學術十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