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三劍客,時代弄潮兒
“智能科學與技術”國家級特色專業依托“智能感知與圖像理解”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打造了“智能感知與計算”國際聯合研究中心、“智能信息處理”國家111創新引智基地、“智能感知與圖像理解”教育部創新團隊等一系列國內首批、國際領先的科研平臺,將高水平的科研積極轉化為高水平的教學, 使其成為學生成長的“沃土”。“智能科學與技術”國家級特色專業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優秀的畢業生,并且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的老師在認真傳授課本知識的同時還鼓勵學生去創新,激發學生去創造,培養了很多優秀的本科畢業生。在這些優秀的畢業生在學習期間不僅學到了很多科學知識,還激發出了自己的創新意識,做出了很多優秀的科技作品。他們不僅提升了自己的價值,還為學弟、學妹樹立了優秀的榜樣,為學校贏得了榮譽。
蒜泥科技創新團隊的帶頭人——楊少毅
楊少毅于2008年進入電子工程學院“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學習。他動手能力很強,在學習之余積極從事科研實踐活動。在2010年同電子工程學院褚智威、謝雯雯同學組織成立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蒜泥車間”機器人科技創新創業團隊。2012年以優異的成績保送到“智能感知與圖像理解”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焦李成教授名下攻讀碩士學位。攻讀碩士學位期間,在焦李成教授的指導和熱情的鼓勵下,楊少毅對機器人技術進行了孜孜不倦的追求。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智能感知與圖像理解”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國家級電工電子教學基地及大學生“星火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支持計劃的支持下,經過幾年的發展與努力,蒜泥科技由小變大,逐步發展。蒜泥團隊已設計制造了8款完整的機器人系統。曾獲得“挑戰杯”全國大學生科技競賽二等獎、“全國創新論壇”十佳作品獎等榮譽,申請“自適應機械手、遠程替身機器人”等專利12項。
2013年,通過西電大學生創業孵化計劃,團隊獲得風險投資100萬,注冊成立西安蒜泥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專注于3D打印服務、快速成型技術及智能機器人研發。公司目前已經研發了Frank等六代機器人,為西電等學校提供全套的教育機器人解決方案,同時公司已經與全球最頂尖的快速成型技術設備制造商建立了合作關系,引進了全球最先進的工業3D打印機,可提供高端3D打印服務,同時公司還提供智慧社區解決方案,在西北國金中心等社區布置弱電與安防項目。
“改變從這里開始”是蒜泥科技的核心理念,通過互聯網以及新型硬件的核心技術研發,公司致力于成為西部領先的智能硬件研發與生產公司,打造充滿科技感和個性化3D的設計與服務中心。
蒜泥公司網站:http://www.suanier.com/
楊少毅接受央視中國創業榜樣未來之星頒獎
中央電視臺皮影的藝術設計者——金杰
2013年10月16日晚,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報道第十三屆“挑戰杯”競賽決賽舉行時,對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參賽作品《華夏留影-自主學習的皮影表演設備》給出了一組特寫鏡頭。《光明日報》在2013年10月16日的報道中寫道,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生研制出的“自主學習的皮影表演設備”,為皮影表演機器人設計了整套自主學習算法,使得機器人可以自主從民間藝人的表演中提取并處理動作信息,并舞動機械臂將表演還原。這套算法避免了其他設計中錄制皮影的大量重復性工作,使得機器人“學習”新的劇目更加容易,從而大大提高了皮影戲的制作效率。該故事背后的主人翁是2010級西電電子工程學院“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學生金杰同學。
金杰于2010年進入電子工程學院“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學習。在本科期間連續三年獲國家獎學金;曾獲全國虛擬儀器設計大賽三等獎、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陜西賽區一等獎;以第一作者申請了五項國家專利,包括兩項發明專利和三項實用新型專利。2013年8月金杰榮獲第八屆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在人民大會堂接受了表彰獎勵。他帶領的團隊制作出一種能夠在水下工作的蛇形環境勘測機器人獲得意法半導體iNEMO校園設計大賽中國區冠軍;2013年10月,金杰團隊的作品“華夏留影——自主學習的皮影表演設備”在第十三屆全國“挑戰杯”大賽中進行了首次公開展示,立刻得到全社會的高度關注,受到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等媒體的報道,并獲得本次“挑戰杯”全國二等獎。2014年入選“第九屆中國大學生年度人物”。在“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老師的鼓勵下,懷揣著對高新技術的渴望,金杰在畢業之后選擇去美國南部加州理工大學繼續深造。
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報道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參賽作品自主學習的皮影表演設備
金杰在介紹他設計和制作的六足機器人
第十屆大學生年度人物——孫其功
2015年4月1日—4月11日,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共青團中央、人民日報社共同指導,大學生雜志社主辦的“第十屆中國大學生年度人物”評選活動正式啟動,經過層層選拔,我校電子工程學院“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2011級學生孫其功作為西電推薦的參選人,成功入圍200強,進入全國票選階段。
2011年的夏天,當孫其功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電子工程學院“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新生報到展示區看到一個碩大的機器人時,一下子就被這個高科技作品深深地吸引住了。從志愿者那里得知這個機器人是高年級的同學設計制作的,他便暗暗下定決心,要成為一名能夠將知識運用在實踐中的大學生。
由于來自農村,他在上大學之前沒有接觸過計算機,對于編程和算法更是一無所知,孫其功告訴自己,只有比別人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夠掌握更高的技術。大一暑假時自學了單片機,并且完成了自己的第一個作品“智能沖奶機”,還獲得了當年學校“星火杯”科技競賽一等獎。后來,他有幸進入了學校開放實驗室,從此,一扇電子信息科學的大門在他面前打開了。在這里,他見識到了很多“高大上”的精密設備,領略了學術界“大牛”老師的風采,拓展了自己的知識視野,了解到了電子信息領域的最前沿技術。他除去白天上課的時間外,其他時間都花在了實驗室。
入學時看到的機器人一直浮現在孫其功的腦海中,揮之不去,但他又不想純粹的復制別人的作品。于是,他開始思索如何創新。一天,他偶然看到了關于霍金的新聞,他便思索可不可以做出一個只通過腦電波就能夠控制的機器人,這樣像霍金一樣身體不能自由活動的人不就可以操作了嗎?于是,他聯系上了具有腦電波控制基礎的同學,聯合制作了“基于腦電波控制的立體圖像探測機器人”,該機器人整體系統分為兩部分:腦電波控制系統和同步探測機器人,兩者通過WIFI建立通信連接。在遠程探測、監控、執行任務或軍事行動中有著很大用途。采用腦電波信號來控制遠程同步機器人是該作品的重要創新點之一,能夠很方便地操作遠程機器人進行多種動作(探測、監控、運動、交互等),也能幫殘疾人實現部分意念控制為其完成日常活動。他的這個作品利用3D成像技術,通過雙目攝像頭將兩路圖的模擬信號傳輸到控制端的視頻眼鏡上顯示三維立體圖像,能夠讓使用者身臨其境。與此同時,他還為機器人安裝了3軸陀螺儀來測量頭部轉動等肢體動作,輔助腦電波信號對同步機器人進行控制。該機器人在陜西省“挑戰杯”中榮獲特等獎,還申請了國家實用新型專利證書。
有一次,一個喜歡跳舞的學妹對孫其功說:“可不可以讓舞蹈的背景跟著我動呢?這樣就可以省去了大量的排練時間,舞臺效果更具有吸引力。”學妹的這個創意想法吸引了他,不久之后,“光影隨行舞蹈特效輔助伴侶系統”項目誕生了。“光影隨行舞蹈特效輔助伴侶系統”是一套能夠追隨用戶動作并投射特效、面向大眾舞蹈表演互動的投影系統,摒棄了現有的讓舞者為預設好的特效表演的模式,使用傳感器設備追蹤到人,并且識別人的動作,為人肢體動作的起伏變換匹配恰如其分的“延伸效果”,同時具備即時性和獨特性,畫面中人體、效果交相呼應,亦真亦幻。在2014年的Imagine Cup微軟“創新杯”全球學生科技大賽中國區比賽中,“光影隨行舞蹈輔助特效伴侶系統”脫穎而出,獲得中國區一等獎,作品申請了一項國家發明專利和一項軟件著作權。
成績并沒有讓孫其功驕傲自滿、停步不前。孫其功完成了國家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項目“3D虛擬會議室”,他的作品“基于kinect的身動數字藝術”獲得全國計算機設計大賽西北地區賽一等獎、中國大學生軟件服務外包大賽全國二等獎、陜西省大學生“挑戰杯”特等獎、陜西省大學生高等數學競賽一等獎、全國計算機設計大賽西北地區賽一等獎,申請國家專利兩項。現擔任全國首支以在校大學生為主體的文化科技創新團隊(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文化科技創意團隊)技術總監。
成果和榮譽已是過去式,孫其功并不滿足現有的成就,他依然保持著對知識的渴望和對科研追求,2015年孫其功以全院綜合評分最高的成績保送到“智能感知與圖像理解”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焦李成教授名下直接攻讀博士學位。相信在全國模范教師焦李成教授的指導下,在“智能感知與圖像理解”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優秀的科研環境熏陶下,孫其功的科研道路會走的更高更遠。
孫其功和他的團隊獲得2014年Imagine Cup微軟創新杯全國一等獎
2014中國計算機設計大賽 全國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