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本科畢業設計(四)(五)—畢設的評價和管理
四、張冠李戴,還有千篇一律——本科畢設的評價
本科畢設的評價目前就是論文評語,這樣是否合適?仍然從定位出發,本科畢設要對畢業要求進行支撐,評價自然應該是對畢業要求指標點達成度的評價,是對學生在這些指標點上達到程度的評價。顯然地,把學術論文的相關評價照搬過來,有些張冠李戴了。
碩士和博士論文的評語,往往保持四段范式。第一段評價選題,第二段評價工作、論文寫作和創新性,第三段肯定專業知識和工作能力,第四段給出結論,建議授予學位。本科畢設照此執行卻又不妥,畢設選題是限定時間的限定訓練,能夠完成畢業要求支撐的就是合適的,無需關注是否前沿,而且畢設選題是經過審核的,已經確認是合適的。第二段,學位論文關注創新性,要基于相關工作才能確定,自然對工作進行描述和評價,而本科有創新意識已經足夠,做什么只是畢業要求達成的載體,倒是應該合并第三段,描述工作和論文情況,重點針對畢業要求指標點達到的程度進行評價。第四段更應該修改,哪位本科生的畢設論文通過就可以拿到學位了?畢設是課程體系的一部分,同樣的,自身通過與否,程度如何,打個分就行了。
現在的評語不僅照搬了學術論文的構架,有些還千篇一律。其實,類似并非完全不對,畢竟畢設的要求是一致的。但應該根據每個學生的具體表現,給出相應的描述和評價,一個試卷還有詳細的批改痕跡呢,畢設總不好簡單地給個優良中差。
什么樣的評價合適呢?本科畢設可以這樣構建評價體系:導師給分占比60%(平時20%,最終40%),軟硬件驗收占比10%,論文和答辯占比30%,其中導師的得分可以包括過程化和終期評分,比如每周要求學生提交工作報告,導師對學生本周工作進行評分,這些可以占比20%;這可以把評價具體到小的時間段,更容易針對實際的情況掌握,并可以給導師和學生以提示,及時推動工作進展。畢竟畢設支撐指標點中,對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協作和溝通能力、文獻檢索和工具使用等,僅就畢設論文的結果來評判并不全面。同時,本科畢設評價也不是單純地水平性評價,或者是僅對論文的評價,而是對學生完成畢設,達到畢業要求的評價,加入過程化評價,有利用引導和激勵學生努力工作,提高水平。
五、過程體現關愛,結果保證質量——本科畢設的管理
本科畢設(論文)是本科的最后一個教學活動,這就意味著其結果具有特殊意義:畢設沒有通過,就意味著沒有學位。學生已經辛苦了四年,畢設是否應該放過呢?
當然,大家都知道應該嚴肅質量。至于說,課程都通過了,畢設可以放松一些嗎!其實,就工程教育專業認證來講,它是人才培養質量的外部認可,經過評估,認為所有合格畢業生在目前和可以預見的將來,都將達到標準之上。畢設,是課程體系的一部分,沒有特殊性,沒有通過,等同于某一課程沒有通過,就應該無法合格畢業。而且,畢設集中體現了學生運用深入的專業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和能力,是比任何一門課都重要的課程,更是沒有通融的可能。
實際中,如果畢設的通過與否成為困擾導師、學生和管理部門的一大難題,更多的問題不是結論本身,而是過程管理。如果對全體學生負責,對學生自身的培養負責,對專業的發展負責,質量問題不能含糊,關愛絕不是沒有原則的“溺愛”和“放縱”。對學生的關愛,更多地應該體現在“過程”之中。畢設一般要有一學期左右的時間,在這個時間段中,與合格標準的差距絕不是一天造就的,一日一日的放松,差距地不斷累積,才造成了最終問題的無法收拾。在畢設的環節中,幾乎實現了導師學生一對一的配置,導師應該可以對學生狀況進行全面跟蹤,更應該將關愛落到實處。關愛學生,是過程中不斷的關心和引導,是在于盡心盡力,及時反應,給予大家機會;嚴肅質量,不在于最終放翻多少人,而是以質量為主導,過程中不斷糾偏,及時發現問題,督促解決問題。教學管理、學生工作、導師,學生是否做到了該做的,是需要過程中不斷反省的問題。
過程體現關愛,結果保證質量。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為了更好的完成過程管理,可以通過合理的評價體系設置,將畢設過程評價納入考核內容,作為最終評價的一部分;可以利用信息化工具,搭建網絡平臺,通過學生定期的工作報告和導師評價,將畢設過程具體化。對于畢設中的問題,應該做到及時發現,合理分析,及時解決。教學管理和導師,不保證學生的畢設一定能夠通過,但會盡到最大的可能幫助學生達到要求;學生要借畢設的機會,真正在知識、能力和素質方面全面達標,做合格的畢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