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感知與圖像理解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008學術周活動圓滿結束
10月13號,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智能感知與圖像理解”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首屆學術周交流報告會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老校區主樓II區241報告廳拉開帷幕。學術周活動圍繞著“智能信息處理”與“圖像理解”兩個領域安排了為期一周的學術報告。
此次學術交流由“智能感知與圖像理解”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辦,旨在提高研究生的創新能力,拓展研究生的學術視野,實現研究生優質教學資源的有效共享。在這里,可以零距離地接觸業內一流的專家學者、知名教授;可以與其他學者及博碩士研究生共同探討、分享學術上的成就;也可以領略學術的博大和魅力,把握當今世界研究的主流。
此次學術交流以信息時代的“智能信息處理”和“圖像處理”為主題,突出高水平基礎性研究,展示前沿性研究方向,內容包括:基于機器學習的人臉識別、天線優化設計、模糊聚類算法、SAR圖像分割與去噪、星載GMTI雷達技術進展、全天空極光圖像分類方法研究、雷達成像及發展與應用、SAR圖像自動目標識別、現代醫學影像分析與處理技術及其應用、醫學影像領域若干關鍵算法的研究、免疫克隆與協同進化理論與多目標算法和生物識別新進展等。
在開幕式上,我校電子工程學院院長兼“智能感知與圖像理解”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焦李成教授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焦教授指出:“此次學術交流是拓寬研究生學術視野,激勵學術創新,促進學術交流的良好平臺,他希望各位同學認真學習,積極思考,努力工作,以便在今后用學到的知識為國家的發展和民族的進步作出貢獻”。在焦教授的講話即將結束之時,他還語重心長地給大家說:“我們的學術交流是關乎國計與民生的一件大事。我們將雷達圖像研究好了可以用到國防事業,用到航空事業,稱之為“國計”。我們將醫學圖像理解好了可以應用到醫療衛生事業,可以去治病救人解除病痛,謂之“民生”。”焦教授在開幕式上的一席話飽含著期待,讓在座的研究生意識到任重而道遠。
此次的交流報告會榮幸地邀請到了田捷教授,張艷寧教授,廖桂生教授,高新波教授,石光明教授,焦永昌教授,邢孟道教授,梁繼民教授等專家做相關專題系列報告。其中,田捷教授是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科院百人計劃入選者及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田捷教授所從事醫學影像研究工作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資助和科技部973項目(首席科學家)資助,并因此研究工作獲得“2002年度中國十大科技前沿領軍人物”。此次學術交流會上,田教授作了名為《現代醫學影像分析與處理技術及其應用》的學術報告,他的報告內容包含了對分子影像研究方法與進展的介紹和深入探討,提出了分子影像技術實現的幾個理論算法以及關鍵技術,并且詳細剖析了分子影像技術發展的前景及其應用領域——在臨床研究上的應用、用于追蹤腫瘤在人體內的轉移,以及用于對基因表達的分析研究等等。西北工業大學張艷寧教授,現為陜西省語音與圖像信息處理重點實驗室主任,并獲“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張艷寧教授一直致力于模式識別與圖像處理的研究,主持承擔并完成了包括國防“863”項目、國家自然基金、國防基礎研究等50余項課題。相關研究成果已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三等獎1項,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二等獎1項。張教授所做的報告題目為《Beamlet變換理論及其在SAR圖像處理中的應用》,報告從SAR圖像處理的問題出發,深入淺出地講解了Beamlet變換理論,以及如何針對SAR圖像處理的關鍵問題對Beamlet變換方法進行改進,并用于解決SAR圖像處理的關鍵問題。廖桂生教授,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現為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雷達信號處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在此次報告中廖教授作了名為《星載GMTI雷達技術進展》的學術報告,就星載GMTI雷達技術的發展狀況、面臨的挑戰、混合基線影響以及主要實現方式等都逐一作了深入的分析。
在報告會上,我校學術帶頭人高新波教授作了題目為《基于機器學習的人臉畫像自動生成》的學術報告。高新波教授的研究方向涵蓋了信號、圖像、視頻處理,生物醫學成像,模式識別和機器學習等諸多方面。在報告中,他就人臉識別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進行了介紹和探討,介紹了嵌入式隱馬爾可夫模型理論和基于該理論的人臉畫像自動生成方面的研究成果。報告會中,我校學術帶頭人石光明教授,天線與微波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焦永昌教授,雷達信號處理國家重點實驗室邢孟道教授,以及我校學術帶頭人梁繼民教授分別就壓縮感知理論,天線優化設計,雷達成像及其發展應用及全天空極光圖像分類方法研究等相關課題作了深入的闡述。
在這一次學術交流活動中,“智能感知與圖像理解”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教育部創新團隊主要學術骨干,謝雪梅、劉靜、侯彪、鐘樺、王爽、楊淑媛、緱水平、周偉達、吳建設、公茂果等一批優秀中青年教師分別就SAR圖像處理,基于多尺度方向信息的圖像處理,Contourlet理論,自適應圖像稀疏表示,機器學習的進展與展望,復雜網絡同步以及進化多目標優化等相關研究領域進行了介紹與探討。
通過舉辦此次學術交流活動,不僅為與會者了解這一領域的發展現狀、展示最新研究成果和探討未來發展趨勢提供了一個交流的平臺,更進一步提升了我校在該領域的知名度,擴大了學校的影響,特別是在推動我校智能信息處理及其應用技術的快速發展方面都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撰稿人 石洪竺
來源: 智能信息處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