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須知百題


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是教育部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為進一步加強國家對高等學校教學工作的宏觀管理與指導,促使各級教育主管部門重視和支持高等學校的教學工作而采取的一項重要舉措,每五年進行一輪。這項工作的開展可促進學校自覺按照教育規律不斷明確辦學指導思想,改善辦學條件,加強教學基本建設,強化教學管理,深化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我國高等學校本科教學水平、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專家組將于2006年11月19日至24日進駐我校進行考察。
  
  上篇 學校概況
  
  1.我校辦學指導思想
  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遵循高等教育發展規律,主動適應國家、國防和社會的戰略發展需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人才培養為根本,以學科建設為核心,以改革為動力,以服務和貢獻求支持,以特色和創新求發展,全面提升學校綜合實力和辦學水平,實現學校的可持續發展,為國家信息化、國防現代化和區域經濟發展做出新貢獻。
   2.我校總體類型定位
  未來15年,實現學校由研究教學型向研究型大學的轉變。
  3.我校發展目標總體定位
  到2020年前后,把學校建設成為特色鮮明、研究型、開放式、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高水平大學。
  4.我校發展的戰略部署
  為實現學校長遠的奮斗目標,結合校情,確立了協調、跨越和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原則,制定了“兩大步”(由2002年至2020年和2020年至2040年)和“三小步”(第一大步分三小步,即2002年—2005年—2011年—2020年,分為三年奠基期、六年提升期、九年跨越期)的戰略部署。
  5.我校校名變更情況
  學校前身是1931年誕生于江西瑞金的“ZYJW無線電學校”,是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親手創建的第一所工程技術學校。1935年更名為“軍委通信學校”(又稱延安通校)。抗戰時期學校擴建更名為“電信工程專科學校”。抗戰勝利后,學校遷址河北獲鹿縣,更名為“華北軍區電訊工程專科學校”。1949年學校遷至河北張家口,改稱“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工程學校”。1955年學校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通信學院”,1958年改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通信兵學院”,同年遷到古城西安。1959年被列為首批全國20所重點大學之一。1960年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電信工程學院”(簡稱“西軍電”)。1966年轉為地方建制,改名為“西北電訊工程學院”。1988年定為現名。
  6.我校首任校長
  我校首任校長是王諍中將。2006年5月30日,王諍將軍塑像在校內落成。
  7.我校現任黨委書記、校長
  黨委書記李立教授,校長段寶巖教授。
  8.我校的校訓、校風
  校訓:厚德 求真 礪學 篤行
  校風:團結 勤奮 求實 創新
  9.西電精神的內涵
  西電精神指忠于祖國、服務人民、追求真理、獻身事業、百折不撓、一絲不茍、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精神。具體來說,是忠于祖國的愛國精神;服務人民的奉獻精神;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獻身事業的敬業精神;百折不撓的樂觀精神;一絲不茍的求實精神;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
  10.國家領導人為我校的題詞
  毛澤東主席于1949年11月27日和1960年1月8日先后為學校題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和“艱苦樸素”。1949年11月27日,朱德總司令、聶榮臻代總參謀長為學校題詞:“學習科學技術,鞏固人民國防”、“樹立埋頭苦干實事求是的優良作風”。江澤民總書記于1996年2月18日為學校題詞:“精心培育優秀人才,努力攀登電子信息科學高峰”。
  11.我校的辦學特色
  辦學特色之一:艱苦奮斗、自強不息,走以電子信息為特色的辦學之路;辦學特色之二:知行合一、學以致用,構筑創新性的工程實踐教育體系。
  12.我校院系設置情況
  學校建有研究生院,設置了通信工程學院、電子工程學院、計算機學院、機電工程學院、技術物理學院、經濟管理學院、理學院、人文學院、微電子學院、軟件學院、繼續教育學院、網絡學院、高等職業技術學院、高等軟件職業技術學院及體育部,全校共設19個系。
  13.我校各類在校生情況
  學校現有各類學生31666人,其中普通本科生17576人,碩士研究生5028人,博士研究生1232人。
  14.我校學科和專業建設情況
  學校現有4個一級學科授權點,27個博士學科授權點,63個碩士學科授權點,并有工程碩士、工商管理碩士和高校教師在職攻讀碩士等三個類型的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此外,學校還有6個“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設崗學科,5個博士后流動站,5個國家級重點學科。我校的博士點學科基本覆蓋了電子信息技術學科領域,形成了優勢的學科群。我校現有41個本科專業,其中16個為陜西省名牌專業。
  15.我校重點實驗室和教學基地
  3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綜合業務網理論及關鍵技術實驗室、雷達信號處理實驗室、天線與微波技術實驗室。
  3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計算機網絡與信息安全實驗室、寬禁帶半導體材料實驗室、電子裝備結構實驗室。
  16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無線通信重點實驗室、計算機輸入/輸出重點實驗室、DZDK重點實驗室、電子機械重點實驗室、無線電物理重點實驗室、微波通信技術重點實驗室、軟件系統工程重點實驗室、生物醫學工程重點實驗室、電子系統集成設計技術重點實驗室、微電路高可靠技術重點實驗室、智能材料與傳感器重點實驗室、計算機網絡與信息安全重點實驗室、通用電子儀器及測量重點實驗室、新型半導體材料與器件重點實驗室、新型激光器件與光信息處理重點實驗室、數學建模重點實驗室。
  3個國家級教學基地:國家工科基礎課程電工電子教學基地、國家集成電路人才培養基地、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
  16.我校國家和省級精品課程情況
  國家級精品課程6門:《微波技術基礎》、《模擬電子線路基礎》、《數字電路及系統設計》、《信號與系統》、《通信原理》、《高等數學》(高職)。
  省級精品課程27門:《通信原理》、《微波技術基礎》、《模擬電子技術基礎》、《信號與系統》、《大學物理》、《現代密碼學》、《數字電路及系統設計》、《雷達對抗原理》、《數字信號處理》、《微機系統及應用》、《電路分析基礎》、《數學分析》、《高等數學》(高職)、《計算機導論》、《編譯原理》、《高頻電子線路》、《信息與編碼理論》、《通信網絡基礎》、《數字圖像處理》、《數據庫系統原理》、《光電子技術》、《高等數學》、《C++程序設計語言》、《光學》、《計算機組成原理》、《自動測試技術》、《操作系統原理》。
  17.我校獲得的省級名牌專業
  16個省級名牌專業:通信工程、電子信息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測控技術與儀器、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安全、信息對抗技術、微電子學、光信息科學與技術、數學與應用數學、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軟件工程、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應用物理學、集成電路設計與集成系統。
  18.我校教師隊伍建設情況
  學校現有教職工2923人,其中,專任教師1611人。專任教師中,有747人具有高級職稱,其中博士生導師154人,具有碩士學位以上的教師達到76.3%。教師中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雙聘院士9人。近三年來,先后有2人獲國家教學名師獎,5人獲陜西省教學名師獎,2人被評為全國模范教師,1人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3人獲教育部青年教師獎,14人成為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1人被評為全國師德先進個人,7人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4人入選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資助計劃。
  19.我校的教學名師
  國家級教學名師獎獲得者(2名):
  梁昌洪(首屆2003年)、孫肖子(第二屆2006年)
  省級教學名師(5名):
  首屆:梁昌洪、傅豐林;
  第二屆:孫肖子、劉三陽、吳振森
  校特級教學名師(6名):
  首屆:梁昌洪、秦荻輝、傅豐林;
  第二屆:劉三陽、吳振森、趙國慶
  校級教學名師(14名):
  首屆:孫肖子、李伯成、張永瑞、安毓英、李廣民、趙文平、馬永庚;
  第二屆:郭寶龍、石順祥、牛中奇、陳南、胡予濮、溫小霓、武波
  20.本科教學“四個不斷線”的含義
  即在本科教育教學中堅持“外語-計算機-工程實踐-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質教育”的“四個不斷線”。
  21.我校教學成果獲獎情況
  2000年以來,學校先后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4項,省級教學成果獎34項。
  22.我校辦學條件概況
  學校占地面積3854.49畝(其中老校區854.49畝,新校區3000畝),校舍建筑面積126.47萬平方米(其中老校區75.09萬平方米,新校區51.38萬平方米)。學校圖書館藏書268.5萬冊(其中紙質圖書172.2萬冊,電子圖書96.3萬冊),具有先進的國際檢索系統,是西北地區電子圖情中心。學校現有室外田徑場3個(其中2個為塑膠跑道與人工草皮場地)、游泳池4個、室內體育運動館1個,還有能滿足學生運動需要的網球、籃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等活動場地。
   23.我校實驗教學設施建設情況
  學校重點建設電工電子實驗中心、物理實驗中心、工程訓練中心和計算機實驗教學中心。專門建立了由5個創新實驗室組成的7